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南一版四上國語生字注音及生字部首遊戲(97課綱)

為了讓小朋友能更快的速度記著生字的字音與部首,老師製作了這個對對碰遊戲,歡迎小朋友們使用。
PS:本文遊戲所使用之對對碰遊戲及棒球高手、PK程式是噗友雄老師所製作,特此致謝!!

棒球高手遊戲(HTML5)(適合平版電腦使用)
(1)生字注音 (2)生字部首

二人PK遊戲(HTML5)(適合平版電腦使用)
(1)生字注音 (2)生字部首

四人小組PK遊戲(HTML5)(適合平版電腦使用)
(1)生字注音 (2)生字部首

對對碰遊戲(FLASH)(適合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使用)
第一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二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三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四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五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六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七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八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九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十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十一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十二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十三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第十四課:(1)生字注音對對碰 (2)生字部首對對碰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天來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北區行政區圖

新版行政區圖:
1.[天來圖庫]行政區圖-臺南市北區行政區地圖

PS: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4月30日臺南市37區里鄰調整作業後,本手繪圖失效,僅留作歷史參考。

  北區位於臺南市西南方,與安南區、中西區、東區、永康區相鄰。本區為臺南都會區的一部分。面積10.4340平方公里,人口約13萬2千多人,分為43里855鄰。
  北區位於原臺南市北端而得名。本區商業興盛,為臺南市重要的商業區及住宅區。
  北區有西元1917年(民國6年)建造的臺南公園(原中山公園),旁有一個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以及兒童科學館是民眾假日讀書、休閒的好埸所。因本區為明清時期鎮北坊所在,古蹟眾多,有三個國定古蹟(開元寺、開基天后宮、三山國王廟)、五個直轄市定古蹟(重道崇文坊、興濟宮、西華堂、大觀音亭、烏鬼井)。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北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北區公所
3.維基百科:北區(臺南市)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東山區行政區圖

  東山區位於臺南市東北方,與白河區、後壁區、新營區、柳營區、六甲區、楠西區;嘉義縣大埔鄉相鄰。本區位於平原與山地交會地帶,西半部為嘉南平原的一部分,東半部為丘陵及山地,除東南部一隅及東端烏山嶺以東地區外,其餘均屬於急水溪流域。面積124.9178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1千多人,分為16里311鄰。
  東山區舊稱「哆囉嘓」,原是平埔族哆囉嘓社棲養生息的活動空間,17世紀以來漢人日漸移入開墾。日治時期設置「番社庄」,屬臺南州新營郡管轄。戰後原設置臺南縣番社鄉,因地方認為「番社」之名稱粗俗,容易被人誤會為原住民族之番社,故採「山在本鄉之東」意義改名為東山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東山區。
  東山區產業以農業為主。水稻為本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柑橘則為最主要的非糧食作物。咖啡是1990年代才引進本區的經濟作物,雖然比重不高,但透過產銷班的推動,已逐漸發展成為本鄉的特色產業。另外知名美食「東山鴨頭」亦發源於本區。
  「吉貝耍嚎海祭」是居住於東河里吉貝耍的西拉雅平埔族原住民的一項祭典,是台灣平原地區原住民文化中,僅存也是相當特殊的「祭海」祭典。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東山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東山區公所
3.維基百科:東山區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後壁區行政區圖

  後壁區位於臺南市北端,與鹽水區、新營區、東山區、白河區;嘉義縣水上鄉、鹿草鄉、義竹鄉相鄰。本區地處嘉南平原中段,係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東北方地勢稍高。面積71.2189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4千多人,分為21里267鄰。
  後壁區舊稱「侯伯寮」,因位於「頂茄苳」後方,當地人也以閩南語慣稱「後壁寮」(即後面的意思)。日治時期設置「後壁庄」,屬臺南州新營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後壁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後壁區。
  後壁區產業以農業為主。稻米是本區最重要的作物,也是全台重要的米倉,紀錄片「無米樂」的拍攝更是打響本區稻米的知名度。另外蘭花也是本區重要的經濟作物,每年的國際蘭展,吸引無數國內外買家前來參觀採購,也帶動蘭花業者不斷研發栽培技術,提升產能與品質,讓本區成為全臺蘭花最重要的產區。
  紀錄片「無米樂」也使後壁區名聲大為提升,菁寮老街、農村以及由著名建築師哥特佛伊德.波姆設計的菁寮天主堂,順勢成為著名觀光景點,吸引大量旅客前來。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後壁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後壁區公所
3.維基百科:後壁區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柳營區行政區圖

  柳營區位於臺南市中部偏北,與新營區、下營區、六甲區、東山區相鄰。地處平原與山地交界地帶,西半部地勢平坦,東半部則屬丘陵地形。面積61.2929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1千多人,分為13里261鄰。
  柳營舊名「查畝營」,係當年鄭成功勘查地畝之營部所在。明鄭時期為求軍民糧餉之富足,乃仿屯田之策,派官兵分駐各地墾田,又另設「查畝營」,專司農地之丈量與分配,此為本區「查畝營」名稱之由來。日治時期,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故再轉稱為「柳營」,設置「柳營庄」,屬臺南州新營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柳營鎮,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柳營區。
  柳營區產業以農業、畜牧業為主。區內尖山埤水庫、尖山埤江南渡假村、南元農場、陳永華將軍墓、太康綠色隧道等景點。奇美醫院於本區設置分院,使本區醫療品質大為提昇。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柳營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柳營區公所
3.維基百科:柳營區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白河區行政區圖

  白河區,位於臺南市東北端,與後壁區、東山區;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大埔鄉相鄰。為臺南市最北的行政區,也是全市僅次於南化區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亦為市境最高點大凍山的所在地。面積126.4046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9千多人,分為24里293鄰。
  白河區,古稱「店仔口」,明鄭時期,泉州人初墾於境內大排竹,為本鎮漢族聚落的開發先河,後因山產,農產的交易日興,「店仔口」應運而生,日新月異,漸成街肆,終發展成今日行政,經濟,教育等之中樞,也成為白河舊時的代名詞。日治時期,因白水溪流經本區,故設置「白河庄」,屬臺南州新營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白河鎮,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白河區。
  白河區以蓮花聞名,區內處處可見蓮花池塘,再加上關仔嶺風景區、水火同源、大凍山登山步道等知名景點,讓本區成為臺南地區重要的風景區。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白河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白河區公所
3.維基百科:白河區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鹽水區行政區圖

  鹽水區位於臺南市西北部,與後壁區、學甲區、下營區、新營區;嘉義縣義竹鄉相鄰。面積52.2455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6千多人,分為25里326鄰。
  鹽水區開發極早,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在今舊營里和後宅里一帶開始墾殖,漸成聚落,因倒風內海形成天然內港,內海裡的港口扮演貿易的重要角色,鹽水港即為著名的港口之一。鹽水一詞閩南語指鹹水,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稱之為「月津」、「月港」,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後因泥砂填積,造成內海淤塞,港口功能漸失。再加上日治初期,日政府鋪設縱貫鐵道,未經鹽水地區,因而從昔日的港口都市轉變成鄉村城鎮。後日人於此設置「塩水街」,屬臺南州新營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鹽水鎮,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鹽水區。
  鹽水區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市區內留有不少文化景點,如聚波亭、八角樓、鹽水國小神社等古蹟,鹽水蜂炮更是臺灣一年一度重要民俗活動盛會,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與。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鹽水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鹽水區公所
3.維基百科:鹽水區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新營區行政區圖

  新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部,是臺南市民治市政中心(原臺南縣政府)所在地,與後壁區、鹽水區、下營區、柳營區、東山區相鄰。面積38.5386平方公里,人口約7萬8千多人,分為29里636鄰。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及東邊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但因縱貫鐵道設車站於本區,使得新營逐漸發展成為區域中心。日人於此設置「新營庄」,屬臺南州新營郡管轄,後升格「新營街」。戰後改設臺南縣新營鎮,後升格為新營市,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新營區。
  新營區在日治時期以糖業興盛。之後成為原臺南縣政府所在地,更是繁榮,但因製糖沒落以及縣市合併,使本區發展停滯。本區有多樣小吃,如豆菜麵等,有名的民俗活動有搶旗和學生陣。亦有國內著名藥廠,如生達製藥、正和製藥。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新營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新營區公所
3.維基百科:新營區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大內區行政區圖

  大內區位於臺南市中央偏東,與六甲區、官田區、善化區、山上區、玉井區、楠西區相鄰。面積70.3125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多人,分為10里145鄰。
  大內區原為平埔族大武壟社(Tevorangh)的居住地;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的支社則大約在16世紀中期沿曾文溪進入此地,留下許多祭拜阿立祖的公廨。清康熙年間,福建漳州楊氏兄弟進入開墾,因楊氏兄弟的老大名為楊內,故稱其所居之村莊為「內庄」。日治時期設置「大內庄」,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大內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大內區。
  本區位於嘉南平原與山區的交界地帶,曾文溪自區內蜿蜒流過,70%屬於低海拔山坡地。工商業不發達,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大內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大內區公所
3.維基百科:大內區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官田區行政區圖

  官田區位於臺南市中央地帶,與六甲區、下營區、麻豆區、善化區、大內區相鄰。面積70.7953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1千多人,分為13里256鄰。
  官田區舊稱「官佃」。荷治時期,此地屬於「王田」,即政府田地。明鄭時期改王田為「官田」,將土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農屯墾,其中以陳永華一族承佃最多,逐漸形成漢人聚落,故稱「官佃」。日治時期設置「官田庄」,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官田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官田區。
  官田區由於位於中央山脈的背風面,在入冬以後,雨量稀少。為使農耕免於看天田的困境,官田區和鄰近行政區遂開鑿池埤蓄水備用,成為台地湖沼最密集的地方,除大大小小的池埤,最有名的是烏山頭水庫、統領埤、蕃子田埤等。主要產業為農業,農產有稻米、甘蔗、瓜果、蔬菜,特產為菱角、芒果。畜牧有乳牛、雞、豬。烏山頭水庫、隆田酒廠、葫蘆埤自然生態休閒公園、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等為本區重要觀光景點,又因陳水扁前總統的故居在本區西庄里,故阿扁祖厝亦是知名景點。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官田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官田區公所
3.維基百科:官田區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六甲區行政區圖

  六甲區位於臺灣臺南市中央偏北,與柳營區、下營區、官田區、大內區、楠西區、東山區相鄰。本區呈東西寬南北窄的長條形,東半部屬阿里山山脈的一部分,地勢較為崎嶇,西半部則屬嘉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67.5471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2千多人,分為12里231鄰。
  六甲區的地名由來與拓墾時期的土地面積計算有關。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陳永華招募開墾此地,先後開闢了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積的土地,並以此為村名。日治時期設置「六甲庄」,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六甲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六甲區。
  六甲區的特產,山區是桂竹、刺竹,平原則為稻米、洋菇和青果;近年「烏山頭水庫」內的「筍殼魚」,也成為區內名產。烏山頭水庫與林鳳營車站亦為本區重要觀光景點。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六甲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六甲區公所
3.維基百科:六甲區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下營區行政區圖

  下營區位於臺南市中心偏北,處嘉南平原中部,與新營區、鹽水區、學甲區、麻豆區、官田區、六甲區、柳營區相鄰。面積33.5291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4千多人,分為15里271鄰。
  下營區原為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麻豆社支社麻豆寮的活動範圍,至鄭氏時期開始駐兵屯田,如「下營庄」、「中營庄」二營盤的設營墾荒。清領時期台江內海陸浮後,南台灣漢人的發展重心北移至倒風內海後,本區的茅港尾遂逐漸發展為海港街鎮的規模,但卻因倒風內海陸浮、港口逐年淺淤而式微。日治時期設置「下營庄」,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下營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下營區。
  下營區是沙質土壤沖積成的平原地帶,全區海拔5公尺以下,四方無山無海,廣闊平坦。本區土地肥沃,適合農耕,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畜產以豬、乳牛、羊、雞、鴨、鵝為大宗,漁產以養殖吳郭魚為主,尤其區內農特產品如燻茶鵝、蠶絲被更是全台名聞遐爾。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下營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下營區公所
3.維基百科:下營區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麻豆區行政區圖

  麻豆區位於臺南市中部偏西,與學甲區、佳里區、西港區、安定區、善化區、官田區、下營區相鄰。面積53.9744平方公里,人口約4萬4千多人,分為29里392鄰。
  麻豆區早期為西拉雅平埔族四大社之一蔴荳社的聚落所在,故舊稱為「麻豆番社」。日治時期設置「麻豆街」,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麻豆鎮,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麻豆區。
  麻豆區地處嘉南平原中央地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曾文溪自區境南邊流經。中山高速公路經本區西側,設有麻豆交流道;東西向84快速道路北門玉井線經過本區東北方,銜接省台一線、台鐵縱貫線,及國道一號、三號,交通相當便利。經濟活動以農牧業為主,代表作物為文旦,有「柚城」的美名,在臺灣享有極高知名度。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麻豆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麻豆區公所
3.維基百科:麻豆區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南化區行政區圖

  南化區位於臺南市東部,與楠西區、玉井區、左鎮區、嘉義縣大埔鄉、高雄市內門區、甲仙區、杉林區、那瑪夏區相鄰,面積居臺南市之冠。本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較少,境內有南化水庫和鏡面水庫兩座水庫,面積171.5198平方公里,人口約8千多人,分為9里113鄰。
  南化區舊稱「南庄」。日治時期,於此設置「南化庄」,劃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南化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南化區。
  南化區轄內有二座水庫,其中南化水庫廣大集水區所形成之湖光水色,輝映烏山山脈之健康步道,南化生態公園及位處玉山里南橫公路起點之本市南瀛八景十勝之一貫道寶光聖堂等及廟宇,形成一特殊觀光景點。芒果及龍眼則為本區農產品之大宗。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南化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南化區公所
3.維基百科:南化區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楠西區行政區圖

  楠西區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北端,與東山區、六甲區、大內區、玉井區、南化區、嘉義縣大埔鄉相鄰,全臺最大的曾文水庫便位於本區與大埔鄉的交界地帶。面積109.6316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多人,分為7里123鄰。
  楠西區舊稱「茄拔山後」,原為鄒族居住地,後因平埔族西拉雅族茄拔社移入而遷移至今日的嘉義縣、高雄市山區。民國4年(西元1915年)時捲入噍吧哖事件,引起日本警察的大屠殺,居民死傷慘重,人口大為減少。日治時期以此地位於楠梓仙溪之西,易名為「楠西」,設置楠西庄,劃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楠西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楠西區。
  楠西區位於阿里山山脈尾稜地帶,四面環山,中央為大武壟盆地,產業以農業及觀光業為主。曾文水庫及鹿陶洋江家古厝為重要的觀光景點。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楠西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楠西區公所
3.維基百科:楠西區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玉井區行政區圖

  玉井區位於臺南市東方山區的一個盆地內,與大內區、山上區、左鎮區、南化區、楠西區相鄰。居臺20線(南橫公路)、臺3線與臺84線三省道交會處,鄰曾文溪。目前發展為農作物產地及山區鄉鎮之中心。面積76.3662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4千多人,分為10里175鄰。
  玉井舊稱大武壟,是鄒族「噍吧哖社」等的居住地,明鄭時期,住在大目降(今新化區)一帶的西拉雅族因受漢人侵擾而遷居並佔據此地。日治時期日人將語音艱澀的「噍吧哖」(Tapani)改為日語音近之「玉井」(Tamai)。並設置「玉井庄」,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玉井鄉至2010年12月24日,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玉井區。
  民國4年(西元1915年),余清芳等人在此發動抗日行動,史稱「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裝抗日事件;民國103年初,於新化區發現約3000具骨骸,疑為此事件之犧牲者。
  玉井區屬丘陵山坡,四面環山,中間形成天然盆地,因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又有豐沛的雨水,適宜各種果樹的栽培。民國五十年後,由美國引進的西洋品種芒果,在玉井試種成功,由於果農的勤奮經營,精進的技術,遂使品質更為優良,名聲享譽國內外,而有「芒果之鄉」的美譽,目前種植面積已達兩千公頃,佔全區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玉井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玉井區公所
3.維基百科:玉井區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山上區行政區圖

  山上區位於臺南市中央偏南,與大內區、善化區、新市區、新化區、左鎮區、玉井區相鄰。地形上屬於平原和山地的交界地帶,約三分之二為平地,三分之一為丘陵地,但全區海拔高度均不超過300米,地勢東部較高,曾文溪流經本區與大內區的交界。面積27.8780平方公里,人口約7千多人,分為7里84鄰。
  山上區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遷徙地之一,因其位於曾文溪河階地上,自低處向上望,似乎像是座落於小山上的聚落,故有「山仔頂」之稱。日治時期取名「山上庄」,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山上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山上區。
  山上區早期農業經營以稻米、甘藷、原料甘蔗為主,近來政府推廣精緻農業,目前主要作物轉以網室木瓜、鳳梨、花卉為主。區內「臺南水道」為見證臺南自來化史的重要國定古蹟。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山上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山上區公所
3.維基百科:山上區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安定區行政區圖

  安定區位於臺南市西南方,與麻豆區、西港區、新市區、善化區、安南區相鄰。本區為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全境皆屬平原地形,無任何丘陵和湖泊,曾文溪流經區境北邊,地勢略呈東高西低。面積31.2700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多人,分為16里255鄰。
  安定區原屬平埔族西拉雅族直加弄社故地,為臺江內海的一個小貿易港。明鄭時期漢人進入開墾,命名為「永定里」,清治初期改為「安定里」。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曾文溪氾濫並改道,沖入大量泥沙,臺江逐漸陸化,遂失港口機能,轉變為農村。日治時期取名「安定庄」,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安定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安定區。
  安定區產業以農業為主,但近年來由於安定工業區與中崙工業區的設立,從事工業的人口超越農業人口,轉變為以農工業為主的區域。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安定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安定區公所
3.維基百科:安定區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新市區行政區圖

  新市區位於臺南市中部,與善化區、安定區、永康區、新化區、山上區、安南區相鄰。本區是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均為平原。面積47.8096平方公里,人口約3萬5千多人,分為11里263鄰。
  新市區早年係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規模最大之新港社的所在地,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荷蘭人曾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留下了重要的新港文書。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往來臺南府城的必經之地,因商旅行腳歇息之所需,逐漸形成新興市集,故有「新市仔」之稱。日治時期設置「新市庄」,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新市鄉。民國99年12月25日因縣市合併改稱為「新市區」。
  新市區交通四通八達,除有臺鐵縱貫線、台灣高鐵經過外,高速公路有國道1號、國道3號及國道8號穿越,省道方面有台1線及台19甲線通過,南來北往十分方便。本區產業以農業為主,但近年來由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設於本區、善化區及安定區交壤處,高科技廠商陸續進駐,為新市的城鄉發展結構帶來重大的變化。。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新市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新市區公所
3.維基百科:新市區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天來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新化區行政區圖

新版行政區圖:
1.[天來圖庫]行政區圖-臺南市新化區行政區地圖

PS: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1月29日臺南市37區里鄰調整第一階段作業後,本手繪圖失效,僅留作歷史參考。

  新化區位於臺南市中部偏南,與山上區、新市區、永康區、歸仁區、關廟區、龍崎區、左鎮區相鄰。地勢東邊較高,為「新化丘陵」的一部分;西邊較低,為平原。並有鹽水溪支流流貫。臺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水庫即位於本區境內。面積62.0579平方公里,人口約4萬3千多人,分為20里253鄰。
  台南市新化區舊稱「大目降」或「大穆降」,原係西拉雅族大目降社聚居生息之地。日治時期,設立臺南州新化郡時,將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設「新化街」,開始使用「新化」之名。戰後改設臺南縣新化鎮。民國99年12月25日因縣市合併而改稱新化區。
  新化區產業以農業為主,但近年來極力發展觀光業,區內有新化老街、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武德殿、虎頭埤風景區及新化國家植物園(中興林場)等知名景點,再加上農曆過年期間於新化老街辦理臺南市年貨大街活動, 吸引大量人潮,帶動本區的繁榮。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新化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新化區公所
3.維基百科:新化區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西港區行政區圖

  西港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西部,與佳里區、七股區、安定區、麻豆區、安南區相鄰。西港地處曾文溪北岸,海拔五公尺。昔為臺江內海內港,後來因臺江內海淤塞陸化,失去港口機能,轉而變成附近農產品交易中心。面積33.7666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4千多人,分為12里241鄰。
  西港之拓墾,開始於十七世紀中葉。西港區舊時因是潟湖的內港,故稱為港仔。又因本區東方約三公里處有直加弄港(今安定),故名「西港仔」。清代中葉後臺江陸化,西港遂不再靠海。日治時期,設置「西港庄」,劃歸臺南州北門郡管理。戰後改設為臺南縣西港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西港區。
  西港區產業以農業為主,養殖畜牧為次,農業品以稻米、原料甘蔗、玉米寧為大宗。自民國94年起,原鄉公所及農會便積極推廣胡麻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西港胡麻油已逐漸打響名號,為農民增加不少的收益。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西港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西港區公所
3.維基百科:西港區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學甲區行政區圖

  學甲區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部偏西,位處北門地區境內,與北門區、將軍區、佳里區、麻豆區、下營區、鹽水區、嘉義縣義竹鄉相鄰。近年來以虱目魚產業聞名。面積53.9919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6千多人,分為13里323鄰。
  學甲區原屬平埔族西拉雅族蕭壟社支社「學甲社」的故地。明鄭時期先有福建泉州同安縣民來此開墾,漳泉移民相繼移入,建立「學甲十三堡」。明鄭時屬天興縣管轄,清道光年間設置「學甲堡」,隸屬當時的嘉義縣管轄。日治時期,設置「學甲庄」,劃歸臺南州北門郡管理。戰後改設為臺南縣學甲鄉,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學甲區。
  轄內地勢屬平原地形,地勢平坦,但因靠近沿海地帶,地質鹽分濃厚,且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等三河流貫通,及因位處于嘉南大圳下流,排水密集,排水機能不暢,時遭洪水之患。縣市合併後治水有成,目前已甚少發生洪患。地質鹽分頗重,當地屬臺灣鹽分地帶。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學甲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3.維基百科:學甲區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佳里區行政區圖

  佳里區位於臺南市西部,與學甲區、將軍區、七股區、西港區、麻豆區相鄰。全境座落嘉南平原,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為5.5公尺。面積38.9422平方公里,人口約5萬9千多人,分為21里409鄰。
  佳里區早期稱之為「蕭壠社」,意為平埔族語「契約之地」。係平埔四大社之一,即新港社(今新市)目加溜灣社(今善化),麻荳社(今麻豆),蕭壠社(今佳里區)。鄭成功來台後,漢人即陸續來此定居,人口日增,地方逐漸繁榮,本區逐漸成為漢人社會。清領時期隸屬台南府諸羅縣(嘉義縣),並曾為縣治所在。日治時期,因古縣治所在地佳里興,而將蕭壠改名為「佳里」,並設置「佳里庄」,劃歸臺南州北門郡管轄。戰後改設為臺南縣佳里鎮,民國99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稱佳里區。
  佳里區雖無火車站、高鐵車站,亦無任何高速公路、快速道路等交流道,但往來東西南北各方交通便利,是北門地區鹽分地帶的交通樞杻及政經中心。日治時期以來出了許多鹽分地帶文學家及詩人,被視為臺灣文學重鎮。代表作物為牛蒡,有「牛蒡的故鄉」之美譽。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佳里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佳里區公所
3.維基百科:佳里區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將軍區行政區圖

  將軍區位於臺南市西部偏北的沿海地區,與北門區、七股區、佳里區、學甲區相鄰,西濱臺灣海峽。面積41.9796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多人,分為18里304鄰。
  將軍區舊名「漚汪」,現在有不少臺南人仍習慣稱呼此舊名,至於「將軍」之名則相傳與施琅有關。1683年,施琅率領清兵攻佔臺灣,清廷以施琅靖臺有功,以跑馬三日為其業地,西起馬沙溝,東至烏山頭,不料馬跑至今將軍庄一帶便斷腳蹄,因而在此地建「將軍府」。日治時期於此地設置「將軍庄」,屬臺南州北門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將軍鄉,民國99年12月25日改稱將軍區。
  本區位於濱海地帶,地多潟湖、灘地,將軍溪自本區與北門區的交界入海,產業上以農業及漁業為主。胡蘿蔔為本地特產,有「胡蘿蔔之鄉」的美譽,區徽上的圖騰也以胡蘿蔔為代表。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將軍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將軍區公所
3.維基百科:將軍區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北門區行政區圖

  北門區位於臺南市西北端沿海區,與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學甲區、將軍區相鄰,西濱臺灣海峽。面積44.1003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1千多人,分為13里206鄰。
  北門區原來是倒風內海急水溪口外的沙洲島,舊名「北門嶼」,因位於臺灣府北方而得名,日治時期於此地設置「北門庄」,屬臺南州北門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北門鄉,民國99年12月25日改稱北門區。
  北門區原本以鹽業為主,但因產業結構改變,鹽業沒落。但因近年休閒觀光盛行,北門區轉形為觀光重鎮,區內的南鯤鯓代天府、井仔腳鹽田、水晶教堂等均為知名觀光景點。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北門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北門區公所
3.維基百科:北門區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分享]手繪圖_台南市七股區行政區圖

  七股區位於臺南市西端沿海地區,與將軍區、佳里區、西港區、安南區相鄰,西濱臺灣海峽,也是台灣本島最西端的行政區,最西端之地為十份里的尖仔尾(國聖港燈塔附近)。面積110.1492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3千多人,分為23里315鄰。
  七股區早期為臺江內海的一部分,後來因曾文溪改道,臺江內海逐漸陸化而形成陸地,而有漢人進入開墾。清領時期,有七人合股在此開墾築寮,於是稱為「七股寮仔」或「七股寮」。日治時期在此地設置「七股庄」,歸臺南州北門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七股鄉,曾是臺灣重要的鹽場所在地,後來則因黑面琵鷺的造訪而聲名大噪。民國99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升格後改稱七股區。
  本區屬濱海地區,地形多為潮汐灘地、沙洲、潟湖,沿岸多紅樹林,為候鳥群聚棲息之地,區內的曾文溪出海口溼地更是瀕臨絕種鳥類-黑面琵鷺全球最重要的棲息地。居民主要以農業、漁業為主。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保護區、七股鹽山、台灣鹽博物館等知名景點都在本區。

相關連結:
1.圖庫:手繪圖_台南市七股區行政區圖
2.臺南市七股區公所
3.維基百科:七股區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三下社會]認識臺南市東區的行政機關

  本活動教學主要配合三下社會領域「鄉鎮市區生活」單元所編輯之補充教材,整個教學活動的順序是先完成課本教學單元,再利用「學習單-認識臺南市東區的行政機關」讓小朋友使用平板電腦進行臺南市東區的行政機關探索,最後再使用本人製作的簡報進行檢討與復習工作。

分享網址:認識臺南市東區的行政機關(OneDrive空間)